文物赏析|博物馆里的“高考卷”

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是唐代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,多年寒窗苦读,终于一朝得中,满心欣喜之情写下的名句。如今高考刚刚落下帷幕,我们就趁着这热乎劲,来看看柳州博物馆馆藏清代广西和柳州府的两份考卷,了解一下古代科举制度以及相关的知识吧。

中国古代科举制度

科举制度在我国有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,始于隋,终于清。科举制度也随着历代统治者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,对中国古代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。世界上不少国家所使用的官员选拔机制都参考了科举制度。因此,它也被称为中国的“第五大发明”。

这一考试制度相对比较公开、公平,有利于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人才,也解决了过往选官过程中论家世背景的问题,为社会中下层人士提供了入仕途径,缓和了社会阶层中的矛盾。

科举制度的形成

科举制出现之前,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模式采用的是察举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。察举征辟制是汉朝所推行的官员选拔制度。它是由州郡的各级地方官员通过考察所任辖区,挖掘朝廷所需人才,然后通过“孝廉”“茂才异等”明目推荐给朝廷,由朝廷考核过关后录用当官。所谓征辟则是由统治者或地方官吏直接予以征聘。九品中正制源自魏晋南北朝,根据德才声望把士人分为九个等级,官吏通过对区域内人员进行考察筛选出符合标准的人才,然后由朝廷根据相关等级叙用。

这两种官吏选拔制度都存在一个弊端,即由官员推荐与评定来选拔人才,因此受个人因素影响太大。特别是九品中正制的第一评定要素就是门第高低,所筛选出的官员必然都拥有一定的家族背景,底层人士无法企及。

科举制度的发展

科举制度始于隋,是因为隋朝成立后,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急需大量官员。为此,隋文帝开始采取“分科举人”的选官政策。隋炀帝执政时期曾数次颁布分科取士的政策,但没有建立起固定的选拔机制。进士科由隋炀帝所创,它是先由州郡推荐,然后由朝廷试策,根据试策成绩决定是否录用人才。

唐朝基本沿袭了隋朝的制度,科举制度包括常科与制科两种。常科是一年一次,每年定期进行;制科则是根据统治者的需求不定期开展的一种专项考试。常科下面又细分为12大科,包括进士科、秀才科、明经科、童子科等。唐代统治者对进士科较为重视,因此,这一科中举的人通常仕途都比较顺利,使其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考试科目。

宋代的科举制度建立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基础之上。常科与制科这两大类考试科目下细分了很多科目。常科下面主要为进士科,成为北宋最主要的科目。宋代人认为由进士科中举的人拥有真才实学,当时官员增补也多从进士科举人中筛选、招录。与唐代相比,宋代进士科招录的人数超出10倍。宋代皇帝还实行了“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”的政策,对于多次未中的考生给予再次参考的机会,甚至直接奖励进士出身,由进士科入仕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。

元代皇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,在官员选拔方面设有明显的等级制度。当时将百姓划分为四等,蒙古人、 南人、色目人、汉人,根据等级的不同,所设的考试次数、内容以及录取名次均存在明显的差异。总体来说,元代科举考试次数不多,录取名额也不多,加之重武轻文的统治理念,科举制度衰落严重。

科举制度的衰落与终结

明代皇帝非常重视科举制,为巩固政权,把四书五经纳入科举考试,并将八股文作为固定考试格式。这让科举制度进一步成型,也提高了这一制度的地位。当时科考包括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种等级。乡试与会试均是根据不同地区确定相应的录取名额,再分地招录,殿试考查结果通常是“只分等第而不落选”,殿试三甲都称为进士。

清代科举制中的常科基本承袭了明代的形式,但考试录用与结果都区别了满汉,并专为满蒙人设立了翻译科,以维护满蒙人的利益。清朝末期买官与徇私舞弊的行为逐步暴露出科举制的弊端,导致真正的读书人无晋升之路,只能从商或做幕僚。科举制度也最终于 1905 年被废除。

八股文与馆阁体

清代科举考试就是由八股文与馆阁体组成的,一个是行文标准,一个是书写标准。

八股文,也称制义、制艺、时文、八比文,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。八股文章就“四书五经”取题,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,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,而句子的长短、字的繁简、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,字数也有限制。

八股指文章的八个部分,文体有固定格式:由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八部分组成,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。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,合起来共八股。旧时科举,八股文要用孔子、孟子的口气说话,四副对子平仄对仗,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,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。

馆阁体又称“院体”或“台阁体”,起源于宋代,兴于明清。明代永乐年间,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的书法正雅圆融、温润俊秀,成祖朱棣对之极为赏识并大力推崇,因此引起仕宦、读书人争相仿效学习,逐渐成为明代官方书体,后又发展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标准书体。

馆阁体在明清占据极其主要的地位,原因是有三个:一是字体端庄典雅,笔画细腻,线条光洁,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;二是融合楷书的特性,规范、美观、整洁、大方,便于推广学习,具有很强的实用性;三是受到历代皇帝的赏识推崇,应用到官方文书和科举考试。

文件名

文件名

《广西己酉选优卷》清秘阁监制,长29.7厘米,宽11.5厘米,经折装,24折,‍‍‍‍‍‍‍‍题为《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尤善律历高祖用为计相论》。

考生周煦棠论述秦末御史张苍,因“明习天下图书计籍”,擅长历法和算法,在汉初受到汉高祖刘邦的重用,做了计相、御史大夫,官至丞相之事。文章之后有三场加批,都对文章的选材、行文、用辞予以了肯定和褒奖。

头场荐批:论文章老成,气息深稳,选材巧艺,均能得其领,要策亦简练有章法。

学宪加批:简练揣摩,行文不苟。

二场荐批:顾视清高,气息深稳。又加批:词义员足,井井有条。

三场复试总批:三艺各有可采,语亦明畅。

文件名

《柳州府学优禀生王戴中》荣宝斋制,长44厘米,宽11.5厘米,经折装,9折。这是柳州府甲等秀才王戴中的考卷。清朝秀才分为三等,成绩最好的称为“禀生”,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。

文章论述樊迟问“智、仁”,孔子答:“务必使百姓趋向于义,敬奉鬼神而远离他们,也就可说是智了。有仁德的人艰苦努力在前,获取在后,做到这些,也可说是仁了。”由此引出智与仁的讨论,再进一步上升到治国之道。